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永昌电台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永昌电台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马三立被称为相声泰斗是改革开放以后。因为他是他那一辈硕果仅存的佼佼者!马老是相声界当时学历最高的演员。这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。马三立是个天生的相声演员。精通相声的各项基本功,但又不卖弄!以“活”使的“干净”著称。且马先生的人品更令人称道,这点在相声界无人否认。就连隐隐被誉为建国后相声第一人的侯宝林教授都称赞有加。马先生应该还是中国民间办养老机构的先驱。马老先生应了那句老话“先做人,后做事。”老先生的相声说的好,为人更需要相声界学习。
首先说马三爷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。
马家相声在说学逗唱里占一个“说”字,不提马三爷,单说其子少马爷和粉丝高峰,都把“说”的艺术展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平。
马三爷的“说”,尤其擅长叙述故事和大段贯口。叙述故事讲究的是铺平垫稳、严丝合缝,以相当高的叙述技巧把观众带入故事之中,以至于在铺纲阶段即便没有什么笑料,观众也能听得进去,最后的包袱和铺纲相辅相成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。
贯口更是马三爷的特点,无论《开粥厂》还是《白事会》,又包括《十点钟开始》,马三爷的贯口已经做到了信手拈来炉火纯青的地步。不急不躁、不温不火、起承转合,气口、节奏、语气配合身段使相,简直是贯口的教科书。现在有的演员的贯口,看着卖力气,语速也快,但观众心里想得却是“你快别说了,我怕你累死”。贯口不是越快越好,听得是尺寸气口,即便是年过古稀,马三爷也能做到举重若轻的把成本大套的贯口背好,这是童子功,这是几十年的艺术积淀。
有人说马三爷的“死纲死口”是失去了相声本身即兴发挥的精髓,其实不然。作为旧社会撂地出身的艺人,不会随机应变、不会抓现挂还能有饭?马家相声就是这么规矩严谨,该说的一句不落,不该说的一句不多,您自己体会体会这有多难。
马三立、郭荣启、赵佩茹版的《扒马褂》,一直被奉为行业范本。可是现在许多人听不进去,也包括以台风火爆著称的年轻演员。“你让疯狗屁呲了”,这样的话都在舞台上说,还竟然有人跟着捧。
当然,关于马三爷的传说就更多了。
少马爷说过一个经典故事。马三爷和张庆森去电台说《大上寿》,电台经理想要一份《报菜名》里的菜单子。马三爷赶场演出非常繁忙,没时间写。于是就要来纸笔,一边和张庆森说着《大上寿》,一边就把菜单子写了下来。这一心二用也是天赋,也是熟能生巧。
别忘了,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,因为某些原因马三爷没有登台说过相声。而这个年纪正是相声演员的黄金年龄,就这么荒废了。在农场背着贯口聊以自慰,即便是跌入艺术生涯的谷底怹也没放弃相声。
最后用怹一句话结尾吧,也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琢磨琢磨这句话。
用出怪声、使怪相、超刺激这样的手法来让人发笑,这根本不可笑。我不是那样。
马三立先生堪称最杰出的相声大师之一,但很多听众,特别是南方听众,觉得听不懂,不喜欢,因为他的声音不够清脆,有些发闷。客观讲,这确是马三立先生的一点点小缺憾,不过他钻研一生的文哏相声讲究“铺平垫稳”“娓娓道来”,只要耐心听,就能回味无穷。更重要的是马三立先生的喜剧创作能力,直到七八十岁,他仍从生活中提炼、创作出一批单口相声小段杰作,这一点在相声界、喜剧界都堪称空前。
马三立1914年生于北京,后长期定居天津。父亲马德禄,哥哥马桂元,师父周德山“周蛤蟆”。20岁后马三立致力于钻研“文哏”,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“天然谐趣、灵俏隽永、婉而多讽,谐而能蹙”的艺术风格。他的代表作有新作品《十点钟开始》《买猴》《讲卫生》,传统相声《吃元宵》《卖挂票》《西江月》《夸住宅》等等,也塑造了“开会迷”“马大哈”“马大学问”“马善人”“张二掰”等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,留下了“逗你玩儿”“界算行了”“挠挠”等经典台词。
1992年,为马三立捧哏的王凤山去世,自此马三立只说单口小段,创作、表演了《家传秘方》《八十一层楼》《讲卫生》《练气功》《内部电影》《老头醉酒》等小段。论单口相声小段,马三立可称亘古第一人,他的相声小段从老百姓最熟悉的生活琐事说起,乍听起来絮絮叨叨,不知不觉间转入正题,直至包袱设就,铺平垫稳,从容抖开,让人恍然大悟,笑到肚子疼。马三立先生说过,声的特点之一是“引人发笑”,他这辈子,尽管自己尝尽苦涩,但却给人们带去了无穷无尽的欢笑。
马三立泰斗级人物,他的位置就是他是身职之志。平庸的解释就是:你见到马三立,就觉得他是为相声而生的,他必须操着这份事业,他的长相逗哏,不逗都哏,声音轻柔舒缓,毫不夸张,就像说话一样就把大家逗乐了。
一位泰斗级的灵魂人物并不夸张,他的辈份至今我也论不清,就知道他是先驱级的代表,我对马三立的相声不十分熟,可能听到的极少,但印像很深。如果说到马三立的艺术造诣?可以用很了不起和登峰造极形容。
马三立2003年去逝,在2001年的时候是他最后一次登台亮相,这是一场舞台告别式的表演,他对观众们说:“我值吗”?台下发出了阵阵欢呼呐喊“值”,这是观众们对马先生的支持与厚爱及高度的赞赏!
相声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,这点在马三立大师那里得到最好的印证。
马三立毕业于天津市汇文中学,现在汇文中学也是天津市重点中学,而在解放前能够念到中学毕业的少得可怜,全国只有百分之十的人识字。很多民国大师都是小学或者中学毕业,比如钱穆就是中学辍学,梁漱溟也只有中学学历。
如果换算成今天的学历含金量,马三立老爷子最低也是985大学的本科文凭,妥妥的一线人才了。
当然现在一些新派相声大宗师的粉丝门徒,最爱叫嚣低文凭就够了,重要的是张口既来的段子跟碎片知识,能把人逗乐才是有文化。
更可笑的是有些粉丝以讹传讹,非要说马老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,以此证明自家偶像文化简直逆了天。
所以说相声拼到最后靠文化,而没文化的人就只能拼怎么造谣了。
马老接受的教育,让他能够跟所有同行拼文化,而且最后都能稳定胜出。
比如用自己的名字抓梗,马老可以在舞台上说“三条腿的马儿立不稳”,逗大家一乐。但到了正经场合,马老就能说出“立功,立德,立言,此乃三立也”的名句,这就是文化。
马老年轻时经历太多坎坷,被袁文会逼着演反串丑角,后来又被迫去撂地,这些阅历让他眼界开阔,而且对于市井生活有了深刻的体会。马氏相声非常善于刻画市井小人物形象,包袱也非常接地气,即使整个段子只有一个包袱,马老也能凭着自己高超的表演,以及语言节奏的掌控力,让你听得津津有味,到最后捧腹大笑。
相比现在动不动就洒狗血,张嘴就是下三路的媚俗相声,马氏相声的俗显得格外雅致,也更加老少咸宜。
马氏相声影响的不光是相声观众,对于整座天津城的影响都是巨大的。逗你玩儿、千货公司、挠挠、马大哈、挂票、马喜澡、嗝屁着凉了~~这些词汇都进入了天津人的记忆里面,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魂。
而那些靠挤眉弄眼使怪相讲下三路包袱火起来的顶流,估计在粉丝圈子里也没法流传太久,等到流量退去,剩下的就只有空空如也的脑子,以及一地的炉灰渣子。
放眼整个相声界,真正做到“三立”的,也只有马老一人。
立功,给相声界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,以及马氏相声的表演技法。
立德,无人不宗马,这就是马老德行的最好证明。
立言,我们是说相声,不是出洋相,出怪声,这种逗乐不是我们,那根本不可笑!这是马老留给相声界后辈最宝贵的一句话,可惜已经被粉丝经济给摧毁了。
综上,马老的艺术造诣,是这个日渐走偏的行业永远无法超越的一座大山,现在无法超越,将来更加无法超越,因为目前的走势来看,相声以后就会变成舞台滑稽戏了,跟语言艺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。那些为了流量和热度的年轻相声演员,正在积极的朝着这个方向努力。
马三立 (1914年10月1日-2003年2月11日),出生于天津市,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,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。
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。回族。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、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。是五、六、七、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。[1]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,擅使“贯口”和文哏段子。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,创立了独具特色的“马氏相声”,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、辈分最高、资历最老、造诣最深的“相声泰斗”,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。马氏相声雅俗共赏,在天津更是形成了“无派不宗马”的说法。
1930年,开始登台演出。解放前,先后与耿宝林、刘奎珍、侯一尘、张庆森搭档表演。1947年,登上了天津大观园剧场的舞台,与侯一尘搭档;翌年,第三次来到北京,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,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发关注。
建国后,马三立积极编演新相声。1950年,应新声戏院之邀,马三立重回天津演出。[2]此后近十年间,他参加赴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,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,还被认定为市政协委员,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艺工作者
相声前辈马三立老先生说《卖挂票》时,拿梨园前辈砸挂,说的是,『提杨宝森这人你认识不认识?』『认识!』『我给他蹬三轮!』虽然开玩笑,但不失尊重。
可换到郭德纲的狗逼徒弟张云雷,已故多年的京剧大家李世济,成了他嘴里的『济济』,程派大青衣张火丁,被他侮辱说跟他一起洗澡!这还不是低俗下流?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永昌电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永昌电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